在楼市恢复不足3个月的今天,关于楼市重现“泡沫”的论断又已甚嚣尘上,切换的速度如此之快,几乎令所有的人都措手不及。但是,随之而来的房价攀升,也对中国经济的恢复带来些许隐患。那些为买房已经或准备被迫成为“房奴”的购房者们,不得不为了房子的首付款或按揭款而压缩生活方面的诸多不必要开销。
与此同时,实体经济仍未呈现明显的恢复,一些中小企业主在不愿意投资实业的同时,也将资金投入楼市,而这,又助涨了楼市的价格攀升。在楼市“泡沫”形成之前,实体经济能否回暖并引导楼市走向平稳?这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房地产行业如同吃了“兴奋剂”一样的亢奋状态令诸多经济观察者对中国经济将随之恢复充满希望,谁也不愿去想欢腾后将是怎样一番精力不济的疲软场景。
亢奋的高昂代价
当魏先生“倾其所有”,在上海中环买入一套总价200多万元的住宅之后,他赫然发现,家中的现金流已经为“零”,甚至短时间内还会出现“负”的情况。
原本是“小康之家”的一家三口在资金使用上立即陷入了“捉襟见肘”的境地。最明显的变化是,给女儿买衣服时,可以100元买到合适的外套,绝对不会再花800元;平时可以随便下馆子吃饭的,现在总是再三思量后在家里将就解决。
由于新买的“豪宅”秋季才交房,这就意味着魏先生现在住着的上海外环边一套公寓暂时不能出手。对于家庭月收入2万元的魏先生一家来说,如果希望在上海同时拥有两套住房,那么他们将继续缩减家中所有的吃、穿、用等等开支。
100天,上海楼价从“谷底”迅速反弹至去年的最高峰值。所有的闲置资金似乎在一个季度之内出现“潮涌”,且都涌向同一个投资通道。这期间发生的购房故事精彩到了戏剧化的程度,这期间,魏先生的故事不过是其中最稀松平常的一则。
杭州的一位买家,东拼西凑借钱要买钱塘江边的一套公寓,在她发现自己只排到第300号时大为失落。之后又辗转找关系,最终得以如愿,一天之内经历了从大悲到大喜的情绪转变。可最终买下的新公寓并没有让她的欣喜持续多久。因为在此之后,她除了每个月需要支付银行的按揭贷款之外,还需要想办法归还从亲朋好友那里借来的首付款,相对于她的收入而言,这并不轻松。
在广州,一位市民在去市场买菜的路上“一不小心”走进了一家售楼处,虽然当时还踩着双拖鞋,拎着菜篮,却还是掏出了一张存着20万现金的银行卡,当场付了定金。回到家细想之后又开始深感焦虑——在付了20万元的定金后,家里仅剩10万元的存款,如果首付两成的话,今后还要负担超过140万元的银行按揭,顿时觉得生活毫无着落。当晚,她又开始琢磨着如何把房子退掉。
与一掷千金买入豪宅的做法相比,这些发生在普通市民身上真实的购房故事更具“黑色幽默”的意味。出于“避险”的考虑,有多少普通市民已经或正在将家里的积蓄不约而同地投向同一个地方——楼市,原本可以在吃、穿、用等领域进行消费的居民存款,瞬间就变成了一张不定期且无法快速变现的“贷款单”。
“兴奋”楼市抑制消费
“没有什么比楼市更容易拉动中国经济了,难道你能找到一个比房地产关联度更大的产业吗?”上海一家地产商言语间难以掩饰业绩增长带来的快感。他认为,在近期宏观经济的日渐恢复中,他们无疑是功臣之一,一个公司也可以救活数个行业,从而让水泥厂、钢铁厂、建筑公司、建材公司以及装修队快速实现成功就业。
“事实上,楼市并非一个可随时变现的好地方,大笔流入楼市的沉淀资金一段时间内将对生活用品消费带来威胁。所以消费品公司所期待的从以‘投资’为特征的上半年经济顺利过渡到以‘消费’为特征的理想状态很难实现。”一家港股上市房企相关市场分析人员对CBN记者强调说。
该公司在销售统计中发现:即使是现在,大多数的购房行为依然要靠贷款完成,是通过一处房子预支了今后5~10年的家庭收入,他们必然谨慎度日。同时,假设下半年,或是明年经济形势有所变化,他们的买房成本将难免受到银行加息的影响而上升。
无论如何,瞄准保值的大笔举债必然对他们的日常消费有所挤压,消费的压缩又影响实体经济的订单,实体经济拖累整体经济的真正复苏,这是一个可预知的恶性循环。何况,由于收入房价比、租售比依然显著偏低,房价虚高的层面并未改善,积累的刚性需求释放完成后,楼市可能再度陷入观望。
三星经济研究所近期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央投资项目虽然带动信贷快速增长,但是M2(广义货币供应量)和M1(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的差距却创下历史新高,这标志着中国货币供给存在强烈的存款定期化和居民储蓄化,也在一个侧面反映市场主体进行投资和消费的意愿进一步下降。
据了解,4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实现同比增长14.8%,但主要受益于国家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财政补贴政策刺激,导致县及县以下消费增速快于城市。与此同时,相对于2008年下半年22%左右的增速,消费增长的整体趋势仍呈现回落的态势。
三星经济研究所在报告中表示,房地产行业近年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地方财政的主要手段,同时巨量银行贷款在房地产行业的沉淀迫使政府对房地产泡沫采取了“托住”而非“刺破”的政策导向。同时,“民众在住房问题上花费高昂成本,无钱在其他领域消费,同样会抑制内需。这在外需持续萎缩的情况下,使经济复苏雪上加霜”。 |